成果简况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铸根基,创新驱动育英才”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显著的亮点成果。
在培养目标上,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致力于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和国际合作办学等举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专业特色方面,开展“113”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亮点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6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5项。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奖励46项,省级奖励264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批专利33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考研率稳定在20%左右,毕业生在行业内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就业主要集中在化工、石油、机械、能源、动力、环保、制药等行业,其中70%左右的毕业生在辽宁省内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举措与成效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五育并举”为教育路径,以“四个回归”为教育原则,以“三全育人”为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学院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依托,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为驱动,以国际合作办学为拓展,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思路
1. 一流专业建设: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学院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推动专业内涵发展。通过专业评估、工程教育认证等手段,强化专业建设标准,确保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达到国内和省内一流水平。近年来,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平台。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注重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培育,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提升专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动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学院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依托,构建了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学生毕业时具备所需的能力素质。通过认证,学院推动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建立了全面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近年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2个专业正在申请,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3.课程思政建设: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统筹推进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7项,4位教师在学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赛上获奖,并形成了“育人和育才相化合的全链条、生成式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等优秀案例。

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育人和育才相化合的全链条、生成式课程思政案例
4.实践教学体系优化:驱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以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为驱动,构建了“三平台、三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基础技能训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50余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2024年,与华锦集团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工作,17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科研实践,开创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局面。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国家级奖励46项,省级奖励264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批专利33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提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平台、三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5.国际合作办学:拓展国际化教育视野
学院以国际合作办学为拓展,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顺利运行7年,采用“4+0”教育模式,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此外,学院还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近年来已组织2次冬令营师生代表团访问了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外师生多渠道交流
典型案例
案例1:基于OBE理念和CDIO模式的项目式教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对机械类基础课程进行了创新性融合。学院将《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的核心内容整合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设计》。该课程从2016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开始实施,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设计”项目式教学架构图
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学习到具体的设计实践,包括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螺栓连接设计、轴系设计、箱体测绘以及传动系统设计等多个模块。这种融合不仅优化了课程结构,还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机械设计全流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不仅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课程改革成果也获得了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得到了学生、专业教师、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案例2:中外教师“同步”教学模式
学院针对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学习外教课程难度大、中外教师联合授课易脱节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中外教师“同步”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中外教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多变量作业和灵活穿插授课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学生外语水平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完成国外合作大学大挑战度作业的优良率和平均分显著提升,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外教课堂,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该模式也促进了中方教师的“本土国际化”发展,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中外教师“同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
2022年,中俄教师团队以该模式参赛,荣获辽宁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中俄教师发表教改论文4篇,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项。该成果还获得了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官网的报道,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与展望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依托,构建了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构建“三平台、三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增强了师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面向未来,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将始终秉持“立德树人铸根基,创新驱动育英才”的教育理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路径,利用AI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个性化学习与智慧化教学,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学院将继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内涵。依托工程教育认证,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学院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