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况
理学院承担全校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和化学、应用物理专业教学工作,学院坚持“化工特色、理工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思路,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学院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积极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实践育人,成果丰硕。化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世界前1%。近三年,学院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8项,获评省级一流课程19门,跨校修读课程18门,优质课程21门,公开出版本科生教材2部,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辽宁赛区第二名,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类教师技能大赛辽宁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教学名师3人。学生参与4项国家级、2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入选2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获4项国家级、152项省级竞赛奖项。毕业生升学率逐年上升,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稳居学校前列。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举措、创新性与特色成效
1. 坚持“学生中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构建了“基础+专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构建紧密结合“化工特色、理工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特色教学体系,使公共基础课成为连接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的桥梁。组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共同挖掘、提炼和设计以“化工报国”为精髓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以《高等数学》为先导的公共基础课程跨校联考,横向对比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评价机制改革:教学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学院是全校唯一推行“月考”模式的二级教学单位,现已施行4年8个学期,旨在通过“月考”的形成性评价发现教学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促进学生过程性考核的学习成效提升。
2. 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学院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了全方位育人体系。德育为先:将德育摆在首位,通过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主题演讲比赛、“学党史,悟思想”主题党日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为本:将智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学院着重强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打造优质的课堂教学,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体育为基:以体育为学生成长搭建基石,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除了常规的体育课程,还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如篮球赛、健步走等。美育为魂:用美育为学生成长筑牢精神根基,通过艺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文艺晚会、书画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劳育为要:把劳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从志愿服务到科技创新实践,从校园劳动到工业生产体验,丰富多样的劳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3. 推动“四个回归”,强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
学院积极响应“四个回归”的号召,将本科教育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任务。回归常识: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掌握专业技能。学院为此精心制定学业提升计划,严格规定学生每周自主学习时长不少于16小时,通过晚自习、学习打卡等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回归本分:要求教师潜心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学院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高水平教学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定期组织校内教学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邀请教学名师分享教学心得,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回归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始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回归梦想:旨在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院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举办“梦想与担当”主题讲座、邀请优秀校友分享成长经历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责任担当。
4. 强化实践育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育人体系。校企合作:学院已与18家企业达成合作,如隆基电磁、中涂油漆等,涵盖化工、材料、新能源等多领域,成为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重要窗口。学院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分享行业前沿技术、实际工作案例以及职业发展经验,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明确学习目标。科研训练:学院高度重视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奖学金评定、推优保研等方面,对参与科研项目且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优先考虑。学科竞赛: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高水平赛事,选派优秀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根据竞赛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开展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活动。
5. 推进国际化教育,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学院深挖资源潜力,支撑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基础课程、精品课程教学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落实高等教育战略属性。高质量、高水平教学为来华留学和国外访学双向创造机会。近5年来,本科生赴国外深造率保持在3~5%左右;学院组织访学与国际交流活动,对本科生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同时,学院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进行访学交流,30%以上的化学专业教师具有国际高水平院校、国家实验室访学经历;学院利用建设的沈阳市中俄比无机化学联合实验室、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工作站等国际教育与交流资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典型案例
案例1:以考促教推学,提升教学成效
践行“过程管理,精准教学”理念。沈阳化工大学理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创新性地实施“月考”教学模式,旨在强化学习过程管理,提升教学效果。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月考内容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
“月考”帮助学生及时查补学习漏点,教师根据考核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精准教学,针对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把“月考”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生最终总评成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月考”,理学院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案例2:深入学生社区,助力学习成长
践行“全方位支持学习”理念,沈阳化工大学理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一站式”深入学生社区辅导答疑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学院组织优秀教师团队深入学生宿舍区,开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集中辅导与答疑,将教学服务延伸到课堂之外。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困惑,巩固知识要点。
“一站式”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站式”深入学生社区辅导答疑活动,理学院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理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亮点。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具体规划包括:深化课程改革,重点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体验。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推进国际化教育,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升学院的科研影响力。理学院将以此次教学成果展示为契机,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