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2022年“挑战杯”沈阳化工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立项培训会在创新创业学院四楼演播大厅成功举办。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俞锋老师通过线上为我校师生全方位讲解了“挑战杯”赛事。为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各学院(部)还设立了研究生分会场、本科生分会场共24个,会议由团委青年发展部孔丹老师主持。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培训讲解中,俞老师深入浅出,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分别讲解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从比赛的建制、规则,到评审的要义、细节;从参赛的选题、指导,到参赛的方法、实践……,俞老师总结出,挑战杯的参赛技精炼为四个字:“专”“精”“特”“新”。

“专”是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范围,政府关心的话题,要与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性相匹配。
“精”是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善于观察和分析当下实事,高效的运用到实际当中。
“特”是数据要分析并记录准确,避免类别的模糊。
“新”是题目要新,创意要足,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
俞老师的讲解全面精炼,深入透彻,现场的培训师生们频频掏出手机录影、拍课件,切实地解决了师生们参赛遇到的疑难和解答了困惑。
在培训会尾声,俞老师和现场的师生展开了互动式问答。对于挑战杯“怎么选到合适的队友?”“怎么选到合适的议题?”这两个方面,老师给有想法参加竞赛但没有经验的同学作了两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选队友“三观正+三观合”是组队合作的前提条件,“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是坚持下去的必要条件。“挑战杯”竞赛难,不只在于如何更有新意,更在于它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在结合了多个人的创新智慧之后,也要考虑如何将竞赛过程中的快乐合理分配,这也是本次培训俞锋老师传授给我们迎接“挑战”的最大秘诀!

培训会后,青年发展部孔老师进行了总结,梳理了我校挑战杯赛事中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指出我校参赛者缺乏耐心,细心,缺乏对“挑战杯”规则的敬畏,告诫同学们要戒骄戒躁、减少功利心,踏实做事,不要“因小失大”。
本次培训会为新一轮“挑战杯”参赛同学指明了方向,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实践领域,以青年人的视角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动向;同时,激励我校以赛促建,将“挑战杯”赛事打造成为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优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