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4日,人文与艺术学院组织师生赴阜新、营口、盘锦等城市围绕养老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赋能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思政+专业+实践”模式深度融合,搭建校企桥梁,厚植育人沃土,服务辽宁振兴。学院党委书记周克刚、党委副书记于丰刚、团委书记胡明辉和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共18人参加此次活动。

深耕养老产业,探索服务新模式。实践团队先后走进营口市三为老年大学、盘锦市唐王府老年公寓及沁邻文养书院,聚焦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在沁邻文养书院,团队重点考察了"社区+物业+文化+养老"的文养融合模式,体验老年智能家居监控系统对居家老人的实时健康监测功能。书院负责人介绍,该系统通过多端数据联动实现动态干预,为智慧养老提供技术支撑。在兴隆街道锦祥社区,团队调研社区食堂运营,关注老年人营养配餐标准化建设,深刻体会到专业护理与社会工作介入对提升养老质量的重要性。

深挖文化根脉,激活文旅新动能。在营口辽河老街,师生们探访东北首个通商口岸的历史印记,感受老街从工业遗址向文旅地标的转型之路。冯庸博物馆内,抗战英雄事迹让青年学子热血沸腾;夜幕下的辽河老街灯火璀璨,展现城市文脉的开放包容精神。指导教师强调:“要让文化遗产走出书本,成为滋养艺术创作的活水。”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后续将结合专业优势,为地方文旅融合建言献策。

扎根乡村振兴,厚植发展内生力。实践团深入阜新沙拉镇朱家洼子村、盘锦得胜村,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朱家洼子村养殖园区,村书记分享创业历程中的技术攻坚与市场突围经验;得胜村村民自筹修复得胜碑、老党员创办农家书屋的故事,彰显红色基因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力量。团队成员表示:“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对接乡村需求,让学问真正扎根大地。”

党建引领赋能,淬炼党员勇担当。学院党委特别组织研究生与本科生党支部开展“脚步丈量信仰”主题活动。在盘锦光合水产基地,师生通过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模式,领悟"生态保护+民生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木清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间银行”积分制激发党员活力的创新实践引发热烈讨论;得胜村党史馆内,92岁老党员陆万长动情讲述革命往事,以“退休不褪色”的坚守诠释初心使命。
此次实践活动构建起“理论—实践—反思”的立体育人体系,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更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学院将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以实践教育赋能人才培养,为服务地方发展贡献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