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2025本科教育质量建设年—院(部)本科教学成果系列展】“材”智引航,“材”能并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纪实

编辑:田甜 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日期:2025-04-17

编者按: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使命。为更好地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沈阳化工大学把2025年作为“本科教育质量建设年”,着力提升学校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造就一批工程创新人才,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务处和质量办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特推出“院部本科教学成果系列展”,集中体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与亮点。

现推送第4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智引航,“材”能并进》。

成果简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持“质量为本、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理念,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校OBE办学理念和CDIO教学模式,结合“三化”育人举措,构建工程教育背景下化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辽宁省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复合材料与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均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近年来,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3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并取得建设成果,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现有15门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2门省级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高分子化学》课程团队入选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评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名师3人,获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

“113”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近三年,“双创”竞赛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奖项7个、省级奖项22个。在已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4项,省级金奖6项、铜奖1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主体赛全国金奖。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推行“12345”改革战略。紧扣“1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核心,以新工科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两大重要着力点;彰显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三大育人特色;拓展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探索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新举措四个方向;着重培育学生的高尚品德、过硬专业本领、出众情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这五种关键能力。

1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总体思路

学院本科教学紧密贴合市场与行业发展需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材料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分析、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科教学特色亮点成果展示

1.多方位强化思政教育,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本科教学视为重中之重,以教学改革为各项改革核心,把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体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且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作为课程教学首要目标,与专业发展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授课、实验实训等各环节融入高层次的精神引领。近三年,学院获批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建立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10例,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31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致力于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金课,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根基。

2.多元化设计教学体系,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院各专业科学合理地优化课程体系与授课内容,积极推进“四注重、三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即注重课程内容优化、注重课程衔接、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注重精品课程打造;在课程教学全过程始终坚持“课程建设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学院各专业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打造“金课”为目标,因课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应用,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积极展开案例式、互动式及项目式教学实践,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将典型案例、实际工程问题引入课程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多类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积极与相关研究院所、生产企业深度合作,已成功建立20多个校外实习与创新实践基地。例如,与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Moldex3D模流分析实训基地,与大连益大精密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卓越班”实习基地等。在教学形式上,各专业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如材料化学专业开设的“涂料/粘合剂配方设计与制备”项目,激发学生实践热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和模拟运营实训”课程,构建“产品设计-模具制造-工程管理-生产加工-检验质保-销售服务”完整产业链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教学工厂”实训模式,让学生在仿真企业环境中锻炼实操技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陶创空间”实训中心,融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促进一、二、三课堂有机交融,实现全方位育人,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4.多角度实施“三化”育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协同化”育人:在新工科转型背景下,学院以培养契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材料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2024年6月,学院与沈阳顺风集团共同组建的“沈阳化工大学先进涂层材料产业学院”获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学院联合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产业园及园区内相关企业,如延锋彼欧(沈阳)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等,发挥双方优势,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平台。自2021年4月产业学院成立以来,通过培养方案讨论会、育人项目说明会、校内外导师选聘会以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征集和毕业实习实训等方式和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的落实与落地。

2 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平台

“家庭化”培养:“113”培养模式及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受益显著,“家庭化”培养模式使新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与专业教师保持紧密联系。专业教师采用“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训练”形式,将科研及校企合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实践教学更贴合实际。同时学院领导和教师还针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在大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中心连续举办五场帮扶会,耐心为学生解答问题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个性化”指导:学院依据学生兴趣、特长、学习风格及发展潜力,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院与金昌盛集团共建“金昌盛”创新实验班,推行“创新导师制”。截至目前,创新实验班已成功举办5届,两届学生已顺利结业。各届实验班成员在各级竞赛中表现优异,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省级奖励50余项、校级奖励80余项。2024年,创新实验班更是斩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典型案例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和模拟运营实训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和模拟运营实训》实训环节依托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训中心,以高分子材料橡塑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实训内容,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进行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第一模块:模拟公司运营与营销策划

聘请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讲授成本核算和市场营销课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团队,利用SimMarketing营销虚拟软件,进行公司运营,通过小组人员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可以快速熟悉企业运营流程,培养营销策划能力、研发及其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市场研究及预测能力、市场定位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第二模块:加工生产实训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训中心为每个团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并提供一定量的原料和产品配套模具。学生首先进行生产任务分工,经过指导教师安全教育后,利用实训中心的设备进行产品批量化生产。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解决能力。

 3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和模拟运营实训课程掠影

第三模块:产品销售和总结答辩

学生根据前期的课程,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制订营销方案,全员参与产品销售,最后撰写公司商业计划书,并进行实训总结答辩。实训成绩以各模块完成程度和自评的方式进行评定。重点培养学生销售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

总结与展望

面对2025年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将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未来工作中,学院将总结经验、深化教育理念,精心规划发展蓝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学创新模式,以确保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智慧教学新生态。学院将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全方位优化专业布局,深入调研材料行业的发展脉搏与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专业方向。为提升专业内涵,学院将精心雕琢课程体系,积极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育更多材料领域“材”能并进的应用型人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