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化大

媒体化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化大 > 正文

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双生同路追光,研途化工报国——化大两对双胞胎的成长印记

编辑:田甜 日期:2025-10-13

  原文链接:

  东北新闻网:

  https://edu.nen.com.cn/network/education/eduzjxy/2025/10/10/831142350523732990.shtml

  北斗融媒:

  https://bdrm.bdy.lnyun.com.cn/NRpaisss/NRfx_pl.html?id=831485262088377342&divcol=202510


双生同路追光,研途化工报国——化大两对双胞胎的成长印记

金秋的化大,总能见证奋斗的足迹

当保研捷报频传

两对双胞胎保研的故事格外动人

他们将青春奋斗融入化工报国的光荣传统

在化大的沃土上

书写双生同心、共赴理想的佳话

在沈阳化工大学的校园里

有一对兄弟用双倍努力

开启了属于他们的研途新篇章

高培鸿与高培淇

一个以软件工程专业

圆梦苏州大学

一个从化学工程专业

叩开中国科学院大学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大门

他们是兄弟是朋友是学业路上的对手

更是彼此成长的见证者

鸿淇之名红旗之魂

鸿淇谐音红旗

这两个字里藏着父辈期许与家国情怀

鸿淇的名字也有着别样的故事

或许是父母盼着孩子如红旗般昂扬向上

在人生的征程中始终坚定方向

又或许是希望他能拥有

红旗所象征的赤诚与担当

在成长路上既像“鸿”鸟般志存高远

又如“淇”水般温润坚韧

鸿淇相伴,红旗同行

从小学的稚嫩时光

到初中的成长蜕变

再到高中的逐梦征程

他们始终在同一个班不离不弃

在岁月里相互扶持共赴佳绩

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留下并肩的身影

恰似红旗始终在风中并肩招展

他们也在求学之路上携手并进

鸿淇的故事

写成了一段不离不弃的青春赞歌

从大一开始互相帮助良性竞争

就成了他们的相处底色

学习上的双向奔赴

他们会分享各自专业的学习方法

高培鸿则把编程思维里

逻辑闭环分享给弟弟

高培淇把《化工原理》里

理论+实践的硬核逻辑讲给哥哥听

遇到难题时辩论式讨论是常态

在思维的碰撞中

彼此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宽

社团与实践的双线成长

高培鸿活跃在ACM社团

在算法竞赛中锤炼思维

高培淇则在化工实验大赛

化工设计大赛中打磨专业技能

他们一起在实践中体会奋斗的重量

兄弟俩的保研路

藏着各自的攻坚逻辑

高培淇将化工报国的光荣传统

刻进了保研征程

在备战中国科学院大学时

把专业所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绑定

关注绿色化工安全工艺

国计民生的大命题

落到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里

面对期末周与竞赛的时间冲突

他练就了耐住性子的本事  

高培鸿:代码世界的突围

软件工程的保研赛道竞争激烈

高培鸿以项目+竞赛+绩点的三维发力法突围

他在科研项目中积累实战经验

在编程竞赛中证明能力

最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叩开苏州大学的大门

从弟弟那学到了耐得住性子

我就把它用到代码调试和论文打磨上

每一个bug的解决每一次逻辑的优化

都是向目标靠近的一步

大学期间

高培鸿以4.45的绩点位居专业第二

高培淇以4.45的绩点位居专业第三

双双斩获院校推免资格

步入保研的择校与考核环节

兄弟俩彼此分享面试的策略与心得

轮番扮演考官与考生的角色

锤炼表达与临场应变力

他们也会开展资源互助

目标院校的导师信息历年真题

都会毫无保留地共享给对方

高培鸿和高培淇的笔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为高培鸿提供锤炼算法关键平台

社团定期的算法培训

组队参赛机会

让他在高强度竞赛中

提升了代码效率与问题解决能力

直接契合软件工程行业

实战型人才的需求

同时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让他提前积累了项目经验

此外学院老师在编程逻辑

论文打磨上的指导

也帮助他突破算法瓶颈

最终叩开苏州大学的大门

高培鸿的部分竞赛证书

化学工程学院为高培淇的成长

提供了理论+实践的双重沃土

学院开设的核心课程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让他早早建立起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

而丰富的化工大赛资源

则为他提供了将理论落地的实战平台

每一次竞赛

都让他更懂化工技术如何服务产业

此外学院实验室配备的先进设备

导师团队在绿色化工领域的深耕经验

也为他研究安全工艺

关注环保问题提供了直接指导

让他在保研备战中能精准结合国家需求

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高培淇的部分竞赛证书

和许多追梦人一样

他们也有“崩溃时刻”

高培鸿曾因算法瓶颈辗转难眠

高培淇也在大二时

因学业与竞赛的双重压力陷入焦虑

但他们默契地选择

自己消化烦恼只和父母分享成就

不想让家人担心

想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彼此

这种报喜不报忧的默契

是兄弟间的温柔更是成长的勋章

从沈阳化工大学的校园出发

高培鸿奔赴苏州大学

编织更广阔的“代码梦想”

高培淇奔向中国科学院大学

探索化工报国的更多可能

他们是兄弟是双倍优秀的代名词

更是双向成长的生动注脚

这对双子星的故事

也将在化大的校园里

继续激励着后来者

若说高氏兄弟以“鸿淇”之志挥毫泼墨

在青春的画卷上写下波澜壮阔的逐梦篇章

那么在沈阳化工大学的校园里

莫文慧与莫文卓这对最佳拍档

则以并肩携手的从容姿态

悉心勾勒着另一幅细腻动人的保研图景

有这样一对双生花——莫文慧与莫文卓

她们有着宛若复刻的外貌

也有着并肩而行的脚步

她们是彼此的镜子

也是成长路上最坚定的“搭档”

姐姐莫文慧

保研至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妹妹莫文卓

选择留在沈阳化工大学继续攻读会计专业

一路同行她们用双份努力

书写了属于双胞胎的青春篇章

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踏入化大校园的那一刻起

姐妹俩就许下了一个约定

一起走到更远的地方

从专业课学习到竞赛舞台

从图书馆的深夜灯光

到清晨自习室的第一缕阳光

她们的身影总是成双成对

有时候真的会嫌弃对方,

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吵个不停

莫文卓笑着说

但一到要‘并肩作战’的时候,

又会默契得像一个人

那段为了比赛泡在图书馆的时光

她们一起查资料、列清单、规划复习进度

被动学习主动规划

应付任务追求卓越

姐妹俩在互相激励中一点点蜕变成长

在经管学院系统的课程培养与导师的悉心指导下

她们的目标逐渐清晰、方向愈发坚定

市场调研大赛的备赛经历尤为难忘

恰逢春节,她们毅然决定留校

从零开始钻研调研方法、数据分析与系统思维

一个多月的高强度项目周期,收获的不仅是奖项

更是解决问题的底气和研究方法的思维

莫文慧的部分竞赛证书

  她是我的底气,也是我的标尺

一路走来,姐妹俩的努力不仅体现在课堂与竞赛上

也在实践和工作中熠熠生辉

姐姐莫文慧拿下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屡次斩获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荣获单项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和辽宁省政府奖学金

妹妹莫文卓同样表现优异

荣获优秀学生等称号

在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

连续获得各类奖学 

金莫文卓的部分竞赛证书

在校园的另一面她们也选择用行动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

莫文慧加入学院新媒体部门

成为创新创业学院新媒体中心主席

还兼任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微信运营部副部长

她用文字和镜头讲述着化大的青春故事

莫文卓则在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部门担任部长

并同样出任融媒体中心微信运营部副部长

用策划和创意推动校园文化的传播

  我们总说彼此是天花板

因为看到对方的努力,就更不敢松懈

这种互为标尺的关系

让她们在不同的舞台上发光

却始终肩并肩走向更高处

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她

大三那年

莫文慧以4.40的绩点位居专业第一

莫文卓以4.31的绩点位居专业第三

她们双双获得保研资格

梦想终于抵达了新的起点

莫文卓与莫文慧的笔记

回望这一路,姐妹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保研成功后,最想感谢的是彼此

从日常的课程学习到模拟面试

从收集资料到反复打磨简历

每一个深夜的坚持、每一次低谷的安慰

都成为她们并肩前行的印记

  无论多忙,我们总会抽空和家人聊聊近况

她们说,家人的回应从不宏大

却最让人安心

一个表情包、几句家常话

或者一碗热气腾腾的土豆炖豆角

那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前行路上最坚定的牵挂

每一次归家,都是为下一次出发蓄力

从沈阳化工大学出发

莫文慧奔赴更高的平台

探索经济管理的更广阔天地

用专业能力赋能化工报国新路径

莫文卓选择扎根熟悉的土壤

深耕会计领域的专业深处

以管好账算准数助力化工企业创新

化工报国是化大人的光荣传统

于她们而言

莫文慧希望用管理思维助力企业战略决策

莫文卓则想用财务专业

守护成本安全、降低经营风险

这便是她们践行报国的模样

个人理想与行业需求同频

她们在各自领域

以双倍努力描绘化工报国的光荣传统

她们是姐妹,是彼此最强大的后盾

也是双倍优秀的代名词双向奔赴的最佳注脚

经济与管理学院这对双生花的故事

也将继续在化大的校园里盛放

从高氏兄弟的鸿淇壮志

到莫氏姐妹的双生同心

沈阳化工大学的这两对双胞胎

用不同的专业路径

相同的奋斗姿态

诠释了“优秀从来不是独行”的真谛

他们将个人理想

嵌入化工报国的光荣传统

 以双倍努力突破自我

 以双向扶持温暖彼此

让青春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