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化大

媒体化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化大 > 正文

辽宁日报:矢志化工报国 培育时代新人

编辑:田甜 日期:2025-07-07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lnd.com.cn/lnrbepaper/pad/con/202506/20/content_288958.html


矢志化工报国 培育时代新人

沈阳化工大学始建于1952年,时名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1958年组建为沈阳化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1970年迁至抚顺办学,1978年返回沈阳,2010年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历经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化学工业部、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辽宁省政府管理,是一所“因化工而建、因化工而起、因化工而兴”,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以“化工报国”为己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化工行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以工为主,形成完整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拥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高等学府。在辽宁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对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48万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4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

立德树人,增强发展动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立“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以“德能化大”为核心的“一体两翼”文化育人格局,持续开展学术文化节、艺术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深入挖掘弘扬雷锋精神和中国百年化工历史资源,展现化大师生、校友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的奋斗事迹;建设“化工报国·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建立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平台。获评辽宁省先进党组织、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石油和化工系统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等称号。

厚植沃土,会聚雄厚师资。学校大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会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全职引进和培育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作为“腾飞学者”,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近20位专业领军人才作为“振兴学者”。学校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187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23个。

优化布局,赋能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了以国家一流水平学科为引领,以省重点学科为骨干,以新兴交叉学科为亮点,以资源化工与材料为特色的学科体系与布局。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高校ESI世界排名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与中国科学院20余个研究所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菱镁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卓越引领,强化专业特色。学校现有37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9门。

建强平台,服务教学需求。学校持续提升多功能智慧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图书馆和分析测试中心建设,为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智库3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

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学校创建的“三定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推广。近5年来,获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2项、国家级学会科技奖一等奖6项,省级政府科技奖10项(一等奖5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国家级社科基金3项;授权发明专利371项,单项专利技术转化最高作价1.5亿元。与朝阳市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在海城市落地年40万吨菱镁矿闪速轻烧成套技术,碳酸酯/草酸酯合成新技术及催化剂在大连恒力石化和新疆天业应用转化。

合作办学,扩大对外交流。学校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3个,设有“中文+专业”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博士研究生奖学金项目。获批乌兹别克斯坦首家中文工坊项目和中文水平考试(HSK)考点。

文化建设,增强育人成效。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桃李成蹊,助力强国建设。7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1万余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制造业、石油化工、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领域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余位毕业校友为天津和国家化工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大批毕业校友走向集团管理和技术岗位,推动辽宁加快打造万亿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在祖国能源建设一线,42名毕业校友扎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十几年如一日,担负起绿色能源保供的重任……广大校友在各自岗位上敬业工作、创新作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化工行业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