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理论抽象难理解、实验操作受局限、学情诊断不精准”的传统困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军教授带领《计算机网络》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进行智慧课程建设,构建起“AI 深度赋能-仿真平台支撑-数据精准驱动”的三维智能教学体系。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育”的系统性跃迁。
一、AI 解构抽象理论,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
课程团队基于超星泛雅平台,集成DeepSeek-化大小计等大模型能力,打造《计算机网络》智慧课程平台,建立97个知识点、14个知识点资源、1260个教学资源、54个拓展资源,形成知识图谱、能力图谱、课程思政图谱等相关数字资源,为智慧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可通过自然语言提问,AI助手即时生成可视化解析,学生学习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AI辅助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每个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态,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精准掌握学生对于哪些部分了解深厚,哪些部分掌握薄弱,在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与讲解。


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上平台,课下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评价,例如学生可以针对每个章节自主完成课程内容预习与测试,精准找到自身没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在课上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学习通AI技术,精准分析个人存在的知识盲区,根据AI给出的建议,进行自主再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课程网站提供的AI出题模块,精准分析学生学习动态,根据知识点掌握情况,自动形成相关试题,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内容。

三、数据驱动闭环评价
课程利用智慧课程平台,评价机制采用多维考核、过程评价机制。过程评价包括章节任务点、章节学习、参与讨论、课堂练习、课堂测试等。期末考核以分析与设计为主,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章节任务点考核(5分):在课程在线资源中,每个章节设置若干任务点,考查学生对于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点,由平台自动分析并获得相应分数。
章节学习过程(4分):在课程在线资源中,每个章节有相应内容讲解视频或PPT,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完成,考查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由平台自动分析并获得相应分数。
参与讨论(6分):课程设置若干讨论话题,学生通过对相关话题的讨论,增强最新技术的研讨与分析,由平台自动分析并获得相应分数。
课堂积分(7分):将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分解为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练习,考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由平台自动分析并获得相应分数。
课堂测试(18分):每堂课都安排了课前测试和课后测试,通过在课程网站上建立的题库系统,利用平台发布考核,考查学生对于本堂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核(60分):期末以试卷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是分析与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环境中的计算与分析,提升学生在实际问题上的解决能力。
通过智慧课程平台,精准获得学生学习数据,通过分析定位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课程学习效果,并根据推送的信息进行整合后,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智慧平台推送高阶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

目前,课程上线“酷学辽宁”平台后,作为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已被多所高校采用,授课学生达到1400人以上,智能课程的教学成果已实现广泛辐射,目前课程访问人数达到300万以上。

下一步课程团队继续探索与优化智慧课程平台,进一步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完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问题图谱等,利用AI助手等工具,将数字资源形象化,建设课程知识问答库等,进一步规范课程在智慧教育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