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双代会”闭幕之际,党委书记周志强同志代表学校党委向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发出“干在化大”“学在化大”的号召。这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对“德能化大”建设目标实现路径的深刻诠释,是凝聚全校力量、实现强校目标的行动宣言。在学校正加快脚步朝着开启强校建设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前阶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校园中厚植“干”的担当与“学”的追求,让二者相融相促,为化大的高质量发展和强校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干在化大”与“学在化大”,是“化工报国”光荣传统在新时代的实践要求与精神传承。二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德能化大”的建设目标之中。“干”体现为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与行动准则,其核心在于以实干兴校、以担当尽责;“学”则是广大师生追求真理、锤炼本领的根本路径,重在潜心问道、知行合一。“干”引领“学”,“学”支撑“干”,二者共同服务于“化工报国”的崇高使命,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
“干在化大”:以党风引领校风,锻造担当脊梁
“干在化大”的核心在于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党风是校风的源头活水,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与工作状态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政治生态与发展动能。“干”字当头,就是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饱满的奋斗激情投身学校发展事业。
这种实干精神已融入化大人的基因。从首任校长张珍同志为新中国化学工业奠基拓荒,到一代代化大人面向国家急需、在科技攻关中“知难而进”,无不彰显着化大人的担当本色。今天,党员干部更需传承这种精神血脉,在开启化大腾飞和强校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敢于挑重担、啃硬骨头,以“干”的实效引领风尚、凝聚力量。
“学在化大”:以学风滋养校风,夯实报国根基
“学在化大”是“干在化大”得以深化的土壤和支撑。它要求广大师生秉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化工报国”为志向,将提升“德能”内化为自觉追求,形成勤思善学、乐于提升、敢于攀登的教风和学风。教风和学风是反映校风的具体体现,教师对学问知识的孜孜以求,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是塑造优良教风的关键;学生学术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双重精进,共同营造优良的学风,则是实现“化工报国”理想的坚实阶梯。
学校构建的文化育人体系,始终引导师生深刻理解:真正的“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格的塑造和报国情怀的涵养。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不断加强浸润式的文化熏陶,使师生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
“干学互促”:在融合中汇聚强校磅礴伟力
“干在化大”与“学在化大”在实践中相互交融、彼此成就,共同构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双引擎。
一方面,“干”为“学”树立价值坐标。党员干部持续锻造敢于认识、勇于担当、拼抢争实的工作作风,持续培育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在服务改革创新再深入,推动内涵建设再强化中躬身实践、率先垂范。近年来学校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风校风更加优化,改革创新走深走实,重大项目善作善成,办学声誉逐步提升,这些成就正是将“学”的成果转化为“干”的伟力的生动写照。
另一方面,“学”为“干”提供智慧源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决定了“培养什么层次的学生”“做出什么层次的科研”。学校打造的理论研究与育人平台,常态化开展的思政教育和专业塑造,不断深化“学”的内涵。“学在化大”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切实行动。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正是“干学互促”最有力的注脚。
营造“干在化大”“学在化大”的浓厚氛围,是时代赋予化大人的使命担当。党员干部当以“干”字当头,挺膺担当,做引领方向的“头雁”;广大师生须以“学”字立身,追求卓越,练就报国的“铁肩”。唯有让“干”的劲头与“学”的热情深度融合,方能激发每个化大人的主人翁精神,汇聚起“化工报国”的磅礴力量。
当实干与求学在化大校园蔚然成风,当把建设“德能化大”的奋斗目标融入日常,我们必将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化大新篇,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化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