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党委和学院分党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本着建设、服务、发展、创新的理念,以思想为主导,以育人为核心,把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开展、同落实。

党支部连续4次被评为校优秀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0年获批沈阳化工大学党委首批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支部,2019年获批“辽宁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党员4人分别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人层次”,1人获得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3人获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计划支持。2人次获评“辽宁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沈阳高校师德标兵”。近三年来支部党员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通过合作建成了1000吨/年催化剂生产基地。
一、干部带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支部书记张雅静同志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实践,把支部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书育人、科研管理全过程。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积极融合,提升党员参与积极性,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在专业建设中注重传帮带,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在教书育人中,把“三全育人”落在实处,把支部建设成为凝聚力强的好支部。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张雅静同志更是教师的表率。连续7年被评为学校“骨干教师”,承担《化工热力学》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承担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各1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辽宁省创新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校企合作工业化项目5项。近几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6项。 先后被评为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教师”。
二、完善机制,实现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 抓好落实主题教育,党内生活“质量高”
党支部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制度,引导党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支部始终牢记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四史”教育。打造红色情境课堂,全体教师一起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抚顺市清原县筐子沟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东北抗联三师纪念馆参观学习,增强“四个自信”。
(二) 抓好党建工作,打造党建“好品牌”
支部创新开展“弘德讲堂”活动,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做报告,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并已成为学院党建品牌工程。张雅静和伞晓广同志都在“弘德讲堂”分别作了“立足本职,立德树人”和“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的报告,反响强烈。
三、驰而不息,抓好教学科研建设工作
(一)专业建设的“领头雁”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3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2016年通过复评,并在2019年被列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单位。2021年化学工程与技术获立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一级学科建设博士点。支部党员承担本专业1400余学生21门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人均教学工作量超过800学时/年。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强化专业工程教育特色,构建了“113”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创建了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研教”融合,打造出“卓越班”“京博班”“旭阳班”校企联合育人模式以及“科教融合班”教学科研育人模式。近三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14项,校级奖励19项;化工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东北赛区一等奖1项,辽宁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21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校级奖励15项;化工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北赛区一等奖1项,辽宁省三等奖1项。
(二)科学研究的“带头羊”
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近3年科研进款超过700万元。4人分别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千人层次”;1人获得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3人获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计划支持。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通过合作建成了1000吨/年催化剂生产基地。教师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分析与测试协会行业二等奖。多名党员积极联系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振兴辽宁经济。
(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党支部带领教研室全体教师,深入讨论,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 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讲好中国工业发展史、行业发展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人才培养改革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打造《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3门“金课”,获评辽宁省本科一流课程。《化工设计》《无机化工工艺学》被评为沈阳化工大学本科一流课程。
四、服务群众,服务振兴做先锋
秉承“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和“113”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强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化工应用型人才。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将校园先锋工程落到实处。
(一)学生的“领路人”
党支部每名教师与5至7名专业学生结成对子,通过担任班主任,走访学生宿舍,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竞赛、化工设计大赛、谈心谈话等活动和方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在谈话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把增强学生爱国爱校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二)同志的“贴心人”
党支部教师支委之间、支委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加强谈心谈话。深入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互相学习,在业务上互相帮助。党支部持续开展新老教师(包括非党员教师)“结对子”活动,2020年苏畅(教授)和陈娜,李士凤(教授)和罗志雄分别结成对子,传帮带使得青年教师尽快转变角色,融入工作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疫情防控的“急先锋”
张雅静探索“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教学方法,为全校教师上观摩课;带领课程小组摸索出“MOOC预习+网络课堂上课+网络平台课后考核”的网络教学方法,自掏腰包以党支部的名义资助贫困生“爱心流量”。党员辛华和范天博在教研室分享了基于“腾讯会议”app的网络教学和考试方法,提高了网络教学质量。党员陈娜承担了研究生招生网络复试联络学生的工作,高标准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学院领导好评。在毕业生无法到校的情况下,学院全体党员带领全体教师为毕业生打包、邮寄行李,开展毕业暖心邮寄行李。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科党支部弘扬学校“化工报国育英才、科技兴国助振兴、教育强国创一流、守正创新抓党建”的光荣传统,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落实好“政治治党、思想建党、制度管党、作风兴党、反腐护党和党的自身建设”党建六大任务,党支部被建设成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突出,“立德树人”作用突出的党的基层战斗堡垒。